就业创业指导
就业创业指导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就业创业指导 > 正文
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
2006/05/30 00:00  点击:[]

   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,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。如何应对今年的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。 
    
    严峻形势之下两大因素不容忽视,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,使得一些基础建设、能源、钢铁等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,这必将影响这些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;二是人民币升值和金融风险压力增大,这对纺织、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用人带来影响。 
    
  聚焦413万大学毕业生:扩招下的辛苦求职路 
    
    进入二十一世纪,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们突然发现,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从2001年到2005年,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%左右,虽然工作并不好找,但却并不妨碍大学年年扩招,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,而2005年达到了338万,是2001年的3倍。根据教育部的统计,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:2001年是34万人,2002年是37万人,2003年是52万人,2004年是69万人,2005年达到了79万。而2006年,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413万,就业率是多少,待业人数又是多少,令人关注。 
    
    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。从地区看,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%以上的高校毕业生,而西部不足20%;从学历看,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;从学科专业看,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,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。 
    
    另外,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。一是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、向研究生集中,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;二是高校毕业生“重心”下移受阻,由于下岗失业人员、中学毕业生、农民工等的抢占,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;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;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;五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,以及东部一些中心城市限制人口政策的出台。 
    
    实事求是地说,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,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。从客观上讲,大学生应该也能够找到一个人尽其才的理想岗位,否则,于情于理于国于家都不利。 
    
    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,需要国家、高校、毕业生相互理解、相互支持、相互配合,在各自的权利义务范围内各司其责。 
    
    从国家层面上来说,应抓调控、抓市场、抓服务。 
    
    抓调控要以项目带动为突破口。劳动力资源存在“人往高处走、水往低处流”的属性,这直接导致了大城市、大机关、大公司、大院大所人满为患,而艰苦行业、边远地区则少有人问津。面对这种状况,政府有必要通过宏观调控方式来缓解。当前,最有效的调控手段是项目带动,国家可以通过诸如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”、“大学生进村、进社区计划”、“支农、支教、支医和扶贫计划”等项目,合理调控和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。 
    
    社区无学历要求招助理引来大学生 
    
    目前,朝阳区团结湖街道正在公开招聘社区事务助理,出乎工作人员意料的是,在已经报名的31人中,除了有高中、中专学历者外,还吸引来9名大学毕业生。 
    
    抓市场要在广开渠道的同时抓安全。目前,毕业生求职全国“大串联”、招聘会规模过大、网络联盟不健全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,特别是有些招聘会规模大、效率低、隐患多的现象时有发生,需要引起高度重视。 
    
    抓服务要突出强调有效性。不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恐慌、焦躁心理,甚至悲观、自卑情绪,这就要求政府拿出一定的财力、人力和物力,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。 
    
    从高校层面来说,应抓重点、抓难点、抓热点。 
    
    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,高校要认真分析研究本校、本院(系)、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矛盾和轻重缓急,做到纲举目张、重点突破。 
    
    在难点上,高校要注意“抓两头带中间”,即要做好学习好的学生和贫困生的就业工作,抓学习好的学生的就业,可以树立正气和典型;抓贫困生就业,可以保持稳定。这样能带动和促进中间层面的毕业生就业。 
    
    在热点上,高校要培养敏感性和敏锐性,尽量做到先知先觉,提前做好预案,以防患于未然。同时,还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。 
    
    从毕业生层面来说,应抓机遇、抓信息、抓落实。 
    
    当前,很多毕业生还在犹豫不定,尽管手中有几个Offer还是迟迟不签约,岂不知,用人高峰稍纵即逝。所以,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。 
    
    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,一方面,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,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;另一方面,要充分利用“地缘、血缘、学缘”的关系,在有目标的情况下,要重点“捕鱼”。 
    
    公共就业服务走进高校找准定位寻得岗位 
    
    针对本市大学生求职的最大“软肋”———不缺岗位缺定位,本市劳动保障部门将在公共招聘网上开设“应届生求职专区”。今年“公共就业服务进高校”活动也将以“职业指导”作为服务切入点,开展职业指导讲座、现场指导、岗位推荐等个性化服务。  
    
    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。于是,不就业族、考研族、创业族、打工族、出国族纷纷出现,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元化。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,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,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,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。 
    
    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“完美”,完全可以先就业,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,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。这种理念应该成为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共识。
 


版权所有 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2015-2020 地址:四川省德阳市凯江路二段32号 邮编:618000

院办公室电话:0838-2502461 招生就业处电话:0838-2501823 蜀ICP备15013166号-2